他在一旁也是笑道:“好個章三郎?!?/p>
章實想了一陣,才明白章越說得‘梗’是啥意思,連忙道:“三郎無禮,快向老先生賠罪!”
章越猜測這位老者身份,對方是建陽人,又姓陳,吳安持對他又是畢恭畢敬,那么對方的身份已是呼之欲出。
并不是章越歷史學得好,而是一個很有名的典故,四相簪花。
慶歷五年時,韓琦知揚州,其官府后院一枝花開四朵。此花上下皆紅,唯獨中為黃蕊,宰相之服也是紅袍腰金,與此花極似,故此花金纏腰,金帶圍。
有傳言這樣的花一開,就要出宰相,一品大員。
當時于大理寺評事通判王珪,以及大理寺評事簽判王安石二人正在揚州,韓琦便邀他們一同賞花。韓琦又邀州黔轄諸司使前來,不過對方正好身體不適。
這時候大理寺丞陳升之正好路過揚州,韓琦就順便請了他。
當日四人將花剪下簪在頭上,果真而后三十年,四人皆陸續(xù)官至宰相。
而這臨時替補的陳升之,正是建州建陽人,章越的同鄉(xiāng),與王安石正好很熟。
一個將來的宰相,居然被嘲諷將來泯然眾人!章越剛才自己方才在作死的邊緣,瘋狂試探。
“無妨,無妨?!崩险咝θ菘赊涞馈?/p>
氣氛很好,老者看來沒有怪罪。
章實仍是起身賠罪道:“三郎他不是誠心,是我疏于管教了,還請責罰在下?!?/p>
老者笑了笑看向章越,親切地問道:“哦?那你說說,何以治孟子?說好了,就不責令兄了如何?”
章越道:“多謝老先生不計較,韓昌黎曾言,自孔子沒,群弟子莫不有書,獨孟軻氏得其宗,讀孟軻書,然后知孔子之道尊。”
韓昌黎就是韓愈,他就曾十分推崇孟子。他有個道統(tǒng)論提出‘堯舜湯禹,周公孔孟’,而孟子之后道統(tǒng)失傳,一直到他承襲了道統(tǒng)。
但見老者點點頭對吳安詩道:“這話倒不是沒有道理?!?/p>
吳安詩向老者請教道:“陳公,治經(jīng)的這大家,小侄略有所聞,但當世治孟的大家不知有何人?”
老者屈指道:“治孟的大家,自泰山孫先生、徂徠石先生之后,如呂,尹,鄒等人雖有注疏傳世,但皆稱不上大家。如今數(shù)來孫莘老算一個,就屬你二弟的親家介甫算一個!”
王安石有首詩寫給吳充‘同官同齒復同科,朋友婚姻分最多。兩地塵沙今齟齬,二年風月共婆娑’。
同官指的是二人都任群牧判官,同齒是二人同年生人,同科是二人是同年中的進士。而吳育正是那年的科舉考官,正是他錄取的王安石與其弟吳充。
二年風月共婆娑說得二人同任群牧判官兩年。
朋友婚姻分最多,就是兩家姻親,王安石長女十七歲嫁給吳充次子吳安持,現(xiàn)居東京汴梁,此時已誕下一外孫女。
(請)
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