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時的太史慈早已答應(yīng)了同郡劉繇的邀請,常令劉備嘆惜不能與太史慈共事。
如今再聞太史慈之名,劉備不由動容而問:“元直也識得太史子義?”
徐庶輕輕搖頭:“我雖未與太史慈相識,但久在荊州也常聞太史慈之勇武。黃中郎將在荊州時,奉令鎮(zhèn)守長沙攸縣,常與太史慈交手。黃中郎將亦曾言,太史慈騎射武藝,堪稱敵手?!?/p>
關(guān)羽和張飛對視一眼,方才的不服氣逐漸消散。
能與太史慈堪稱敵手,黃忠有萬夫不當之勇就不是徐庶的虛言。
“大哥,你先回府,俺去請黃中郎將赴宴?!睆堬w言語變得興奮,稱呼雖然由“黃忠”變成了“黃中郎將”,但比試之心早已按捺不住了。
“三弟,不可無禮!”劉備輕斥一聲,否掉了張飛的請命。
劉備能令諸多義士甘心追隨,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劉備善于換位思考。
關(guān)羽和張飛關(guān)注的點在于“黃忠有萬夫不當之勇,不弱于關(guān)羽和張飛”,劉備關(guān)注的點在于“黃忠為子求醫(yī)囊中羞澀”。
這個時候的黃忠,為了給兒子治病,壓力本就很大,壓根就不可能還有心思去跟張飛比試武勇。
張飛若執(zhí)意要比,反而會讓黃忠厭惡。
“三弟,你先回府準備;二弟,元直,與我同往相請。”
劉備不放心讓張飛前往,決定親自去請黃忠赴宴。
黃忠剛開始是跟諸葛亮等人同住一個客舍,后來為了求醫(yī)方便,黃忠索性直接在吳普的醫(yī)館附近單獨租了間客舍,故而未與諸葛亮等人同住。
“孔明,你故意將黃中郎將引薦給左將軍,看來是不想讓黃中郎將再回荊州了?”
劉備等人一走,龐統(tǒng)從“諸葛亮書僮”恢復成“南州士之冠冕”,一句話道破了諸葛亮的用意。
諸葛亮搖扇輕笑:“知亮者,士元也!”
龐統(tǒng)肅容輕嘆:“黃中郎將年過五旬,孔明又何必再讓其操勞?若讓黃中郎將跟隨左將軍入河北,恐怕今生都難回荊州了。”
諸葛亮十八,龐統(tǒng)二十,不用為年齡而焦慮。
而黃忠年近五十,兼之圖河北非一時之策且又艱險萬分,黃忠未必能堅持到榮歸故土的那天。
同為荊州人,龐統(tǒng)心中不忍。
諸葛亮眺望天上白云,想到了十幾年后還在為功名而搏命的黃忠,道:“鰷魚出游從容,是魚之樂也。”
龐統(tǒng)眉頭一挑:“孔明是要效仿莊子和惠子,與我來一場濠梁之辯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