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會兒還處于迷茫期的夏彧想著自己人在歐洲,近水樓臺先得月,跟著就入了這一行,選擇了摩托車的細分賽道。
至于像ia一樣開辦線上網(wǎng)站什么的,在他獲得系統(tǒng)前那是想都不敢想。
現(xiàn)在就不一樣了,只要夏彧有足夠的貨源,就能先開一家實體店,以線下為基礎,向線上發(fā)起沖擊。
但有樣學樣的人很多啊,去年就有個英國佬牽頭做了檔叫《bat
dealers》(變廢為寶:軍廢品的神奇之旅)的節(jié)目。
雖然那個叫布魯斯的光頭不做線上,可也為自己擴大了客源。
對方似乎是嘗到甜頭了,今年成名路徑(新年快樂?。?/p>
對方是羅斯托克本地人,他們倆認識還是在去柏林的火車上,一聊后才發(fā)現(xiàn)都是柏工大的校友,人家大自己兩級。
“那我就先走了。”
目送對方離開后,夏彧才從車廂里把p-40和g-34全都抱下車。
一腳踹開了車間大門,吃過晚飯的三人連忙接過兩支槍,開始今晚最后的工作。
因開啟第二條情報興奮不已的夏彧也過來幫忙,四人將槍械全部拆解后進行了細致的清洗。
其中g-34的兩段式扳機本就有快慢機的功能,只要“禁”掉全自動模式就可以了。
而射速更快的g-42把能削的功能都削了,和p-40一樣只有全自動,難怪擔任不了車載機槍和同軸機槍。
當然,還有側(cè)取式換槍管的原因,車里可沒有足夠大的施展空間。
種種原因疊加下,三德子的g-34一直生產(chǎn)到了45年,倒是二戰(zhàn)之后,g-42的繼任者g-3成了步戰(zhàn)車、坦克的同軸機槍。
夏彧也很好奇他們是怎么解決了換槍管的問題。
又或者說二戰(zhàn)后同軸機槍的重要性降低,根本不需要換槍管?
搞不懂,回頭小卡爾回來了,他咨詢咨詢專業(yè)人士。
趕在12點前,四人成功完成了兩支古董槍的半自動改裝。
這會兒夏彧體內(nèi)的酒精還沒有代謝完,換早上沒事,晚上還是危險了點。
他便敲響了廠子門衛(wèi)室大門。
“凱文大叔,能麻煩你一趟,幫我把三個學弟送到火車站嗎?”
夏彧直接找到了這位史塔西幫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