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爺爺,容孫兒直說……”朱高煦深吸一口氣,繼續(xù)解釋:
“眼下在市面上流通的寶鈔數(shù)量應該還有四千萬左右,而國朝人口如今不過六千余五十四萬,折一千二百萬戶?!?/p>
“也就是說,朝廷發(fā)下去的寶鈔,基本每戶百姓都持有最少三錠?!?/p>
“若是以國朝稅收推斷,去歲國朝從民間收上來的糧食金銀及布匹草束應當折色為兩千萬貫,若是反推三十稅一,三十倍后也不過六萬萬貫。
“如果把這四千萬貫寶鈔算上,那市面上就是突然增加了接近八分的錢?!?/p>
“近年來,國朝的人口雖有增長,但增長的速度并沒有寶鈔發(fā)行的速度快。”
“加上朝廷對于回收寶鈔并不重視,地方官員在征稅也以實物為主,寶鈔不能得到朝廷的承認,那自然也就得不到百姓的承認,百姓既然不承認,又如何接受它呢?”說到此處,朱高煦深吸一口氣:“但講造之之法,不講行之之法,官無本錢,民何以信?”
朱高煦的一番話,讓朱允炆和朱元璋都沉思了起來。
只是不等朱允炆想通,朱元璋便反問朱高煦:“依你的話說,只要朝廷回收寶鈔,就可以讓江南之民接受寶鈔?”
“不僅如此……”朱高煦搖搖頭:
“若是僅僅如此簡單那倒好了,眼下需要回收,但不能直接回收,而是應該將寶鈔在交稅中的比例提升?!?/p>
“如去年,戶部的夏稅錢鈔回收不足四萬錠,秋稅錢鈔回收不過六千錠,地方回收僅四百零七萬錠。”
“這個比例較之去年發(fā)行的一千五百萬錠相比過少了?!?/p>
“想要讓寶鈔穩(wěn)定下來,就必須開放地方上的寶鈔交稅?!?/p>
“北方、西南受北虜之害銀錢不足,尚可以使用寶鈔,但江南之地銀錢甚足,甚至充足到以貿(mào)易將銀錢流向海外,因此必須開鈔稅法,對當?shù)厥找詫氣n作稅?!?/p>
“不僅如此,鈔當與錢綁定,而非又與錢綁、又與糧食綁?!?/p>
說到這里,朱高煦都不免對朱元璋露出一點抱怨:“朝廷的想法是好的,規(guī)定寶鈔可以兌米來保證地方百姓最少能有糧食吃。”
“但這樣的規(guī)矩,只會讓寶鈔的價值不明?!?/p>
“如眼下南京城內(nèi)一貫鈔僅值二三百文,而米一石也三百文,但朝廷規(guī)定的卻是鈔值一千文?!?/p>
“如今最好的就是堅持將鈔定為一貫錢,并準許江南之地的百姓可以用寶鈔來交稅?!?/p>
“……”聽著朱高煦的話,朱元璋只是略微皺眉,但朱允炆卻坐不住了,轉(zhuǎn)頭對朱元璋作揖:
“皇爺爺,若是放開江南之地的寶鈔來交稅,那以去歲南直隸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等一京三省的田賦來看,國朝明歲田賦不會超過一千六百萬石?!?/p>
“況且,眼下地方錢荒,本就應該印刷寶鈔?!?/p>
“如高煦之前所說,只要百姓口數(shù)能跟上,那就能讓寶鈔價值漸漸回升,既然如此,那不如不管,等十幾年后百姓數(shù)量變多,寶鈔自然會被百姓所接受?!?/p>
朱允炆的話說出了朱元璋擔心的一點,盡管明初財政寬裕,但開放江南一京三省寶鈔抵稅這件事情,他還是有些下不定決心。
如今大明近二分之一人口在這一京三省,近四分之一的田地也在這一京三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