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早上,蔡文姬的父親蔡邕,被李奕和蔡文姬接過來了。
小時候,李奕看【三國演義】,對蔡邕是沒什么印象的,只知道他就是蔡文姬的父親,以為他只是個很普通的糟老頭。
但長大之后才知道,蔡邕是個真大佬。
蔡邕,字伯喈,是陳留人。他出生于東漢順帝永和六年(公元133年),去世于初平三年(公元192年),享年六十歲。
蔡邕從小就展現(xiàn)出非凡的才華,學識廣博。
早年,他師從太傅胡廣,學習經(jīng)書和史書,精通音律,并且在書法上也很有造詣,尤其是篆書和隸書,寫得特別有骨氣和神韻。
他創(chuàng)造了一種叫“飛白”的書法體,對后來的書法影響深遠。
在東漢建寧四年(公元171年),蔡邕被朝廷征召為司徒橋玄的屬官,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。
他擔任過平阿縣的縣長、郎中、議郎等職務。
在這期間,他還參與了修撰【東觀漢記】和制作“熹平石經(jīng)”,成就顯著。
但是,蔡邕性格耿直,多次上書,直言不諱地指出當時社會的弊病,因而得罪了不少權(quán)貴。
在延熹九年(公元166年),他因為議論災害和異象,竟然觸怒皇帝,被流放到朔方郡。
后來,他經(jīng)過幾番波折,在江南避難十二年。
雖然這段時間,他的仕途不順,但他能專心致力于文學創(chuàng)作,成果豐碩。
等到董卓掌權(quán)的時候,聽說了蔡邕的名聲,就征召蔡邕,擔任司空祭酒,后來又升遷為侍御史、治書侍御史、尚書、侍中、左中郎將等職務。
還封他為高陽鄉(xiāng)侯,人們稱他為“蔡中郎”。
董卓對蔡邕非常賞識,禮遇有加,蔡邕也感激董卓的知遇之恩。
然而,董卓殘暴不仁,禍亂朝廷,最終被天下人討伐誅殺。
蔡邕在司徒王允的宴席上,因為感念董卓的恩情,不禁發(fā)出嘆息,這讓王允非常憤怒,將他投入監(jiān)獄。
蔡邕自己請求,用刻額染墨、截斷雙腿的方式,來贖罪,希望能夠繼續(xù)修撰漢書。
但王允沒有答應,最終蔡邕在獄中去世。
蔡邕生平藏書多達一萬多卷,到了晚年,還保存有四千卷。
他著有文集二十卷,但遺憾的是,這些作品早已失傳。
蔡邕的辭賦,語言華麗,感情真摯,善于描繪事物,展現(xiàn)才華和博學。
他的散文,則字句典雅,音節(jié)和諧,多用對仗句,體現(xiàn)了漢末文風的變化。
此外,蔡邕還精通音律,擅長彈琴。
歷史上著名的焦尾琴,就是他從火堆中扒出的一塊木頭制成的,這足以證明,他精通音律的程度之深。
他所著的【琴操】一書,至今仍被視為研究古代音樂的重要文獻。
他對音樂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,展現(xiàn)了他超越時代的藝術(shù)敏感與智慧。
蔡邕的為人,性格敦厚孝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