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官下限毀三觀
目的達成,崇禎神色一緩也沒有揪著不放,隨即叫起了跪地的楊嗣昌,話鋒一轉,問道:“蔣愛卿,當下還有多少養(yǎng)濟院在開辦?”
明朝的“養(yǎng)濟院”是明弘治年間創(chuàng)辦的,相當于后世的收容所、救助站,目的是為了收容那些無依無靠的老弱病殘,以及鰥寡孤兒;
給予衣食,并且教授幼盲兒童學習技藝,讓其成人后有謀生之道。
經過長時間的發(fā)展沉淀,“養(yǎng)濟院”的功能愈加完善,慢慢成為了發(fā)生災荒時的救災前線,這也就是崇禎為什么會這么問的原因。
聽到皇帝問詢蔣德璟不敢怠慢,當即走出朝班,無奈一嘆:“唉……”
“回稟陛下,在各地受災之初,老臣也曾從戶部撥銀全力維持養(yǎng)濟院正常運轉,救濟災民。”
“但受災之地實在太多,根本顧不過來,又加之朝廷大軍調動頻繁消耗錢糧盛巨,導致國庫空虛,入不敷出,難以為繼,所以我大明現(xiàn)在已經沒有在開辦的養(yǎng)濟院了?!?/p>
蔣德璟說到這,神情變得哀傷,聲音不自覺的顫抖起來。
“如此一來,得不到救濟的災民只能吃草根樹皮,以白泥為食?!?/p>
“災民所過之處,如白蟻蝗蟲過境,更有甚者易子而食,其慘狀難以描述啊……陛下!”
蔣德璟說著,聲淚俱下,雙膝一彎跪倒在地。
“陛下,老臣無能啊……!”
“上不能為君分憂,下不能解黎民之苦,老臣愿辭去戶部尚書一職,望請陛下恩準。”
蔣德璟的哭訴,讓崇禎倍感壓力,雖說自己來自于科技農耕都較為發(fā)達的后世,但也變不出錢糧,為今之計只有全力設法賑災。
蔣德璟這番舉動,讓他這個后世之君頗為動容。
雖說大明滿朝文臣皆可殺,但也不是說大明就沒有好官,這個蔣德璟就不在可殺之列。
蔣德景為人正直,不被黨爭所挾,是明末少有的幾位敢于說真話的臣子。
史料記載,崇禎死后南明朝廷曾多次請隱退的蔣德璟出仕入閣。
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,蔣德璟均婉拒而哀嘆:“只可惜先帝之側多亡國之臣”。
崇禎意味深長的看了蔣德景一眼,隨即和煦開口:
“國庫空虛,非愛卿之過,愛卿無需為此耿耿于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