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肅靜。”
他的聲音并不大,也沒有聲嘶力竭,只是平平淡淡兩個字,太極殿中卻慢慢安靜下來。
此刻,一共有七人站在殿中,似要同孝親王等人作對。
楊思忠上前一步,慢慢開口:“陛下若當真重病,為何秘而不宣?王爺,您存的是什么心思?”
“陛下膝下有三名皇子,雖然年紀皆幼,卻都是健康孩兒,即便陛下已經病入膏肓,想要如何遴選儲君,陛下也能親自下達圣旨?!?/p>
“因何這樣遮遮掩樣,今日依舊要開大朝會,為的難道就是要給李氏定罪?既然如此,二殿下就再無繼承大統的可能?!?/p>
“三殿下的生母雖然是陛下最愛重的貴妃娘娘,但貴妃娘娘尋常百姓出身,朝中無人,即便當真走到那一日,怕也無人為貴妃娘娘說話。”
這話可就意味深遠了。
楊思忠的意思是,孝王和姜之巡等人趁亂控制重病的蕭元宸,意圖推皇長子繼位。
姜之巡氣得面色紫紅:“你!”
“陛下年輕力壯,福壽康健,如何就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?豈有此理,豈有此理!”
楊思忠看著氣急敗壞的姜之巡,忽然道:“主少國疑,不是萬全之策,若真有這樣一日,與其在年少的皇子中選出儲君,不如看向年長的皇叔們?!?/p>
此話一出,太極殿再度喧沸起來。
大楚歷一百九十載,這期間也出現過皇弟繼位之舊例,不過只因當時的純皇帝膝下無子,年輕薨逝,才讓最年長的皇弟繼承大統。
雖然跟眼前情景大不相同,但主少國疑的確不是好征兆。
有多少亡國故事,一開始便是主少國疑?
思及此,眾人不由自主把視線落到了禮親王身上。
作為最年輕,也最被皇帝陛下器重的皇弟,禮親王如今二十有一,膝下剛有麟兒,實在是最合適的人選。
禮親王退后一步,面色難看至極:“本王承蒙太后娘娘和陛下厚愛,才能有如今報效國家之機會,本王一心效忠皇兄,萬沒有大逆不道的心思,更何況……”
禮親王淡淡道:“本王資質愚鈍,難堪大任,還請諸位莫要在本王身上做文章?!?/p>
“本王愿為侄子們鼎力國祚。”
禮親王直截了當說清自己全無繼承大統之心,卻并未澄清蕭元宸并無大礙,尤其最后一句,簡直是畫蛇添足。
因此許多朝臣聽到這里,面色都蒼白了幾分。
他們都是從無數書生中考出來的佼佼者,哪會不知這其中的彎彎繞繞。
就在此時,鄭為民站出一步:“寧親王今已將近而立之年,又身體孱弱,腿傷不愈,并非適合人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