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個人都沉了下來,穩(wěn)了下來。
這般變化,并非姜義一人獨有。
一家子過日子,起得早了、睡得穩(wěn)了,吃飯準(zhǔn)了、說話慢了,連屋里頭的氣都不一樣了。
幾天下來,竟都有了些精氣神。
這條路,還是那日與劉莊主閑話時聽來的些門道。
劉莊主說得直白。
精力這一樁,不比打拳掄鐵,靠的不是一口氣拼命往外耗,而是個“養(yǎng)”字當(dāng)頭。
說來也不玄,無非三樁尋常事。
吃得好,歇得足,睡得穩(wěn)。
肚里不空,心里不亂,自然精力充沛,通體安泰。
這日里,剛收了碗筷,還未起身,院門就被叩了兩下。
出門迎去,正是劉家莊子里的高個仆從,來送那日應(yīng)下的修性丹藥。
丹藥分兩樣,一黑一白,各裝在小瓷瓶里,瓶口還封著封泥。
那仆從說了,白的那顆溫潤,能靜心安神,助人凝神守意,省得胡思亂想。
黑的卻是烈藥,服下后幻象紛呈,輕者心有所感,重則夢魘纏身。
這兩味若能合用,一明一暗,可助人窺得心境門檻。
姜義道了聲謝,收下丹瓶,在手里輕輕掂了掂。
目光卻不在藥上,而是不動聲色地掠過了桌邊坐著的一家子。
大的小的各做各事,說話的說話,寫字的寫字,連呼吸聲都透著一股子悠長安穩(wěn)。
瞧著這一幕,姜義不動聲色地將兩瓶藥收了起來,并未分發(fā)。
他心頭有數(shù),自家這般過日子,起得早睡得穩(wěn),吃得好心不煩,哪還急著靠藥催。
若真說有個該用藥的,怕還是那小兒子姜亮。
心浮氣躁,坐不住、靜不下,一本書翻到第二頁就要打哈欠。
日子就這么滴滴答答地流著,一天摻進一天,不知不覺,又到了年節(jié)將近。
那離了家許久的小兒子,還是在年前趕了回來。
乘著那輛熟悉的破牛車,吱呀呀地晃著,一路風(fēng)塵仆仆,晃到了村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