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友德、花云、瞿能父子,還有他俞家父子都有過百人斬的戰(zhàn)績,不過除了花云以外,倒是還真的沒有像朱高煦這種能步戰(zhàn)殺百人的猛將。
一想到朱高煦的勇力,俞通淵都有些躍躍欲試了起來,想看看這朱高煦到底是眾人吹捧,還是確有本領。
乘馬在二人身后的俞靖更是手握腰間長刀,恨不得現在就殺到渤海陣中,看看朱高煦的本領有多大。
只可惜他們的愿望落空了,整整一日,朱高煦沒有任何動靜,一副要和他們打持久戰(zhàn)的表現。
當然,這其中朱高煦也不是什么都沒做,最起碼長江水師送來了好消息。
“好,有陳瑄和楊俅幫忙,我們渡江的速度將會比預期快上數日?!?/p>
獲得了陳瑄與楊俅投誠的消息后,朱高煦并沒有著急驅使他們,因為眼下楊展、徐晟等人還沒有抵達常州府,更別提數百里外的應天府了。
作為攻城方的朱高煦還能沉穩(wěn),可作為守城方的建文朝廷卻不斷催促盛庸、平安等人試探渤海兵馬,以此方便吳高、李堅二人率兵南下時能迅速發(fā)起進攻。
“定射裝填,預備……放??!”
“轟轟轟——”
初九正午,當炮聲在長江以北的萬壽鎮(zhèn)響起,接受朝廷軍令,試探渤海實力的在京聽操騎兵開始試圖對渤海軍進行面突。
然而迎接他們的,是密集的開花彈和一枚枚足以打穿兵卒的實心彈。
一次試探,南軍騎兵折損數十人,這讓俞通淵十分心痛。
俞通淵不敢再輕視朱高煦,只能撤回騎兵,向朝廷詳細描寫了渤海軍的火器犀利,并直言道:“陛下僅此一副家當,若揚州危矣,則江南丟失?!?/p>
俞通淵發(fā)自肺腑的話,沒有贏得朱允炆的尊重,反倒是覺得他在打擊己方士氣。
好在淮南已經無將可換,不然朱允炆恐怕連俞通淵都要換走。
在這樣的僵持中,四月初十的京城廟堂上開始響起了議和的聲音。
六部大臣分成兩班,一班認為可以冊封遼東給朱高煦設國,可以設大寧和白溝河以北的北平地區(qū)給朱棣設國。
另一班則是認為長江天塹難以逾越,朱高煦只是片刻逞能,待他糧草耗盡,便只有撤軍這一條路可以走。
兩班大臣爭論不休,可依舊沒有吵出個結果來。
誰都知道,眼下皇帝是很想議和的,可又擔心開口議和會丟失皇家威儀,因此想要讓大臣自己提出議和的想法。
不過六部尚書未曾有一人開口,廟堂之上難以尋到一個有份量的大臣。
時間一點點褪去,伴隨著十一日抵達天空之中開始變得陰沉,似乎有梅雨要降臨。
“殿下,好像要下梅雨了?”
萬壽鎮(zhèn)營盤之中,當陳昶面露擔心的開口,朱高煦卻沉穩(wěn)抬手:“不用擔心,依舊按照之前布置的用火槍和火炮御敵?!?/p>
朱高煦對即將降臨的梅雨毫不擔心,倒是盛庸、俞通淵、平安等人激動了許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