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,就是它過去曾經(jīng)有接觸過的東西;計度分別就是說這件事情它完全沒有接觸,它就能夠捏造出來,憑著它的想象力,第六識的想象力。但是計度分別也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惡,你想一些惡的當然是惡,比如說觀想念佛,我們在座諸位誰也沒有看到阿彌陀佛,但是你根據(jù)《觀經(jīng)》里面的文字,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倫等等。就是依止這個想象的分別叫計度分別。
八識當中的分別:第八識跟前五識只有自性分別;第七意識有自性分別、有計度分別;那么第六意識具足三種,第六意識它的分別力很強。那么這個地方是把前六識它的功能,了境所產(chǎn)生的三種分別做一個說明。
好,我們看講義的第十四面,前面是說明了境能變的功能,就是第三能變的功能——了境,這個地方講到它造業(yè)的情況:
四、云“善不善俱非”者——謂此六識,若與信等十一相應,即善性攝。若與無慚等法相應,不善性攝。俱不相應即非善非不善,無記性攝也。
前面我們講到初能變、二能變,它的體性都是無記的,它不管遇到染污的因緣、遇到清凈的因緣,它的體性都是無記——非善非惡,非常穩(wěn)定的一個體性。但前六識,當然主要是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在活動的時候,去了別境界的時候,它的性質(zhì)是變化很大,善不善俱非。
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國家,這小國家的國王養(yǎng)生有術(shù),活到很老的時候身體還很健康,他的兒子就很緊張,老爸不死他就沒辦法做國王,后來起惡念就把他父親用毒藥害死,害死以后就自己做國王。當然做國王他的福報就現(xiàn)前了,在五蘊當中得大自在。這個時候在山中有一個阿羅漢,他在禪定的時候就發(fā)覺了國王所造的罪業(yè),在七天以后,因為殺父的逆罪墮落到火燒地獄去受果報。阿羅漢他觀察這個國王跟他過去生有過師徒的關(guān)系,所以阿羅漢出定以后,就來到人間要度化這個國王。當然這個時候是晚上,他不是用走路,用神足通飛到王宮去,在王宮里面虛空中結(jié)跏趺座放大光明。
國王被光明驚醒了以后,看到說“哎呀,你是鬼還是人呢?”阿羅漢說“我是一個人不是鬼”,這個國王說“你是個人,能夠顯神通那你是一個圣人”,就向阿羅漢頂禮,當然因跟他過去有師徒的關(guān)系,就起歡喜心。阿羅漢說“你造了殺業(yè)——造了殺父的五逆罪,七天之后一定要墮到地獄去受火燒地獄的果報”。這個國王當然…說是善不善俱非,第六識它有善心也有惡心,阿羅漢這一講他也慚愧心生起,怎么辦呢?有沒有辦法能夠救拔我?阿羅漢說現(xiàn)在什么方法都沒辦法救拔你。你現(xiàn)在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念南無佛,念七天,能夠救拔你。
這個時候國王就念南無佛,當然一個人有罪業(yè),罪業(yè)的逼迫,他就特別專注。念了七天以后,他到第七天吃飯的時候,被飯噎到一口氣喘不過來就死掉了。死掉后他殺父的罪業(yè)業(yè)力太強就馬上現(xiàn)前了,初能變阿賴耶識現(xiàn)前,就引導他到火燒地獄得果報。他因為到火燒地獄,他那個果報體跟火一接觸的時候痛苦,當然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還不同,一個人到三惡道去,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的時候就刺激他的善根,因為他前面在往生之前念南無佛念得很專注,他就很自然的念南無佛。
這一念,他這個痛苦的果報就慢慢降低,他旁邊那些地獄的眾生,看到他念南無佛他們也念南無佛,念一段時間以后,這些人從火燒地獄全部彈出來,這個國王從火燒地獄彈出來以后,他投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庭里面。后來阿羅漢在禪定當中就知道了,就找到這個小孩就把他帶回去跟他出家,后來這個小孩子證得阿羅漢果。
善不善俱非,就是說當初造業(yè)是誰?就是第六意識造業(yè);后來念佛是誰?也是第六意識;那么成就阿羅漢是誰?也是第六意識。所以蕅益大師對第六識他提出一個非??陀^的評論說:
第六識——眾禍之門,也是眾妙之門!
我們今天會造重大的罪業(yè),靠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隨順欲望,就造了很多的罪業(yè)。但是我們第六意識也是可以隨順理性的觀照,隨順業(yè)果的觀照,空性的觀照,生起種種的善根,所以第六意識的造業(yè)力量很大。
你說第八識攝受很多的業(yè)力,異熟——第八識,但是第八識攝受的業(yè)力沒有一個是第八識造的,第八識沒辦法造業(yè),是第六意識造給它的,所以第六意識力量很大,善不善俱非。
我們再看第五段:
五、云“此心所徧行”等者——謂徧行有五,別境有五,善有十一,煩惱有六,隨煩惱有二十,不定有四,共有五十一心所法,皆得與第六識相應。若前五識,但除慢疑見三種根本煩惱,亦除四不定,十小隨煩惱,馀皆得相應也!
所以第六意識它的心所是所有的善心所、惡心所統(tǒng)統(tǒng)具足,它的情緒變化很大。前五識沒有慢、疑、見三種根本煩惱,因為前五識沒有計度分別。慢、疑、見的活動,一定要夾帶思想名言,那么也去除了四種不定、十隨煩惱,所以只有三十四個心所。簡單說,前五識的活動是以第六識為準,所以
《成唯識論》——前五識隨第六意識而轉(zhuǎn)。
就是說第六意識是善,前五識都善,說你在這地方拜佛,你的身體在拜佛——善,你眼睛看佛像,眼識也是善,但是第六意識起惡念,你這個拜佛是惡法,因為第六意識是主導者,第六意識如果是惡,前五識都是惡,第六意識是善,前五識都是善,所以前五識隨第六意識而轉(zhuǎn),就是這個意思。
這個地方講到它造業(yè)的情況,它可以造廣大的善業(yè),也可以造廣大的罪業(yè)。就是說第六意識如果隨順欲望就造罪業(yè),隨順于理性的觀照,造善業(yè),就這么多的差別。
我們看第六:
六、云“皆三受相應”者,謂前六識,皆能領(lǐng)納順違俱非境相。領(lǐng)順境相,名為樂受;領(lǐng)違境相,名為苦受;領(lǐng)非順非違境相,名不苦不樂受,亦名捨受也。
前面的善不善俱非,是說明前六識它在因地造業(yè)的相貌,這以下是說明它對果報受用的情況,就是第六識它對果報是一個什么態(tài)度呢?第六意識如果是跟順境——隨順自己的心情的境界接觸,第六識產(chǎn)生樂受,如果是跟違背心情的境界接觸叫苦受。如果非順非違叫捨受,它的感受具足三種感受。有關(guān)感受我們看附表第十二:
這個感受在《成唯識論》當中講到說,感受其實就是一種果報,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跟果報一接觸的時候,跟境界一接觸就產(chǎn)生一個受——對境界的一個領(lǐng)納。這個受《成唯識論》先把它分成三種:
一、逼惱受:我們跟我們違背心情的境界接觸,會感受到被這個境界所逼迫而惱害。逼惱受有苦跟憂兩種。
二、適悅受:就是我們跟如意的境界接觸,內(nèi)心當中會感受到一種舒適喜悅的感受,這叫樂跟喜。
三、不逼不悅受:是跟中庸的境界接觸的時候,不逼不悅叫捨受。
苦、憂、樂、喜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