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集《唯識三十頌直解》
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三面,整個唯識的修行位次有五位:第一個資糧位、第二個加行位,加行位的相貌就是:
現(xiàn)前立少物,謂是唯識性,
以有所得故,非實住唯識。
加行位的特色是帶相觀空,這個觀念我們已經(jīng)解釋清楚了,看第三十四面,加行位的相貌在第三十四面的第二段講得很清楚,加行位有四位——就是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叫四加行。
然諸菩薩于此四位,猶于現(xiàn)前安立少物,謂是唯識真勝義性。以彼空有二相未除,帶相觀心,有所得故,非實安住真唯識理也。
所以這個地方說“現(xiàn)前立少物”,簡單的講就是帶相觀空,他能夠遵循諸佛菩薩、歷代祖師的這些法語的引導,他的心開始不隨順妄想而轉(zhuǎn),開始遵循佛法的文字去思惟,思惟久了以后,因為有禪定的攝持,他的心安定下來,安定下來但是他還不能夠放棄佛法的名相,因為他一放棄的話他的真理就會消失。他的真理的出現(xiàn)要依止聞思,這叫帶相,帶著文字相來觀察內(nèi)心的真理,所以還是有所得。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,
大乘的修行從本論來說也是兩個重點:
一個是信心,一個是智慧。
當然這個信心也包括愿力,信心和愿力是分不開的。就是說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叫資糧位,資糧位就是仰仗大乘的信心,依止菩提的愿力、依止菩提心、每天懺悔業(yè)障、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,每天靠做功課,聽聞佛法來加強自己的信、愿。不過這個地方就是說,因為資糧位的菩薩“于二取隨眠,猶未能伏滅”。心中有很多的煩惱、障礙,所以他的心跟正念相應(yīng)的時間少,跟妄想時間多;所以他有時候功課做完的時候,到處走一走放松一下。
但加行位的菩薩沒有這回事情,加行位的菩薩經(jīng)過一大阿僧衹劫不斷地用功,心中禪定現(xiàn)前,他已經(jīng)從佛法的正見,而轉(zhuǎn)成內(nèi)心的正念,所以叫內(nèi)凡位,心游理內(nèi)。資糧位要經(jīng)過一大阿僧衹劫。加行位時間很短,可能一生——如果精進的話,一生就經(jīng)過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;也可能三生、五生;總之一個人成就禪定以后,他成就圣道的時間已經(jīng)不遠了,所以叫做內(nèi)凡,雖然是凡夫,但是他內(nèi)心當中已經(jīng)跟真理相應(yīng)的時間長,叫加行位。
經(jīng)論上說加行位的菩薩一般來說不容易墮惡道,就算他沒有成就圣道就死亡了,一般不容易墮惡道;即使墮惡道,唯識學上說“雖墮惡趣,終不久留?!币驗樗聘貏e強,跟資糧位不同,資糧位菩薩是退轉(zhuǎn)的太厲害,不可思議,資糧位菩薩今生是一個出家人,好樂佛法,你來生可能是做大國王,那是非常的放逸,甚至于誹謗三寶都有可能。
就是資糧位的菩薩,你有無量的可能性的,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,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來的。但加行位的菩薩不是,他雖然還沒有成就圣道,但他善根的體性決定不可能造惡業(yè),也不太可能墮惡趣,就算墮惡趣——“雖墮惡趣,終不久留”馬上彈出來,因為他善根太強。他等于是已經(jīng)經(jīng)過了凡夫位的尾端,但是還沒有成就圣道,在過渡時期叫做加行位: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。這個階位的時間應(yīng)該非常的短??吹谌ㄟ_位,這個地方從大乘佛法的角度正式的成就圣道。
三、通達位。謂諸菩薩所住見道,如實通達唯識相性,其相云何?
這個地方見道,見到圓滿的真理,見到什么道?包括見到了唯識性跟唯識相——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性。這個菩薩內(nèi)心是什么相貌?我們看偈頌:
若時于所緣,智都無所得,
爾時住唯識,離二取相故。
一個菩薩,當然所有的菩薩都是從凡夫開始修行的,沒有一個人天生就做菩薩,這個菩薩經(jīng)過凡位的資糧,搖搖晃晃的修行,也經(jīng)過加行位的用功,他突然間有一天打坐的時候,在一個禪定的明了寂靜的心中,突然間一念的相應(yīng)慧,這個時候內(nèi)心的太陽出現(xiàn)了,那么他的相貌“若此”,這個此就是很短暫的時間,突然間,就是一時的、一剎那的時間,這個地方一般來說成就圣道都是在禪定,不可能在散亂的工作中,也不可能在拜佛的時候,都是在禪定的時候。那么他對于所觀察的境界,當然加行位所觀察都是觀察真理,這個時候連能觀的智慧也不可得,能觀所觀唯是一心。這個時候能所雙亡,他的內(nèi)心真實的契入到唯識的真實性,“離二取相故”對于能取、所取的分別全部破壞。
就是加行位的菩薩還有能、所,有能觀的智、所觀的真理,帶相觀心,假借語言文字的相貌慢慢的趨向真理;但是通達位他是能觀的心跟所觀的真理兩個…“智都無所得”,能所雙亡,他的心完全跟真理打成一片。當然那個是一個很短暫的一剎那的時間,這個時候階位叫通達位,通達位只有一剎那,下一剎那就叫修習位,通達位的時間是非常短,要比加行位更短,只有一剎那的時間,所以“若此”,一剎那的時間,
體會真如,名“通達位”。初照真理,亦名“見道”。
這個名相大家清楚了,
謂若時菩薩于所緣境,無分別智都無所得,不取種種戲論相故,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,即證真智真理平等平等,俱離能取所取相故。
這個地方解釋偈頌的前半段,說若時于所緣。智都無所得;這個時候他內(nèi)心無所得的智慧,不取種種戲論相故。這個戲論就是我們心中的名言,名言為什么叫戲論——但有言說都無實意。我們剛開始說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但這個空還是沒有出現(xiàn),沒有出現(xiàn)但是已經(jīng)有隨順于空義。雖然說隨順空義,在一個比較高的標準來說還是戲論,因為你還帶相觀空,那么突然間你連心中的名相都消失了,所有的戲論都消失,這個時候能觀的智跟所觀的真理,是平等不二,能所雙亡,諸相叵得。你已經(jīng)是一個圣人,不必再假借文字去了解真理,你的心就是真理。
過去有一個禪師,參禪很久以后,他去參訪法眼文益禪師,當然禪師強調(diào)是以心印心,把自己修學的心得,請善知識來印證。見到法眼文益禪師以后,他說我這段時間的修行有一個意境,請老人家您幫我印證一下,說我最近的修行“萬里晴空,一輪明月,如何?”我長時間的修行,內(nèi)心當中,在萬里晴空當中月亮出現(xiàn)了,烏云慢慢淡薄了,他心中的妄想淡薄了,妄想雖然有,他心中的法寶一現(xiàn)前妄想就消失了。我這樣子的修行,請老人家?guī)臀抑缸C、指證。
法眼禪師說:“猶是階下漢!”,你還沒有完全相應(yīng)。這個時候當然真正修行人他很謙卑,馬上跪下去頂禮說:“請師接上階!”請師長再引導我一把,把我推一把。法眼文益禪師說:“月落后再來相見!”就是說萬里晴空一輪明月,這個表示你還是在對治。當然對治很重要,但是這個還是過程。你要能夠“若時于所緣,智都無所得”任運的;就是那個月亮消失了以后,月落后再來相見。當然相見不是跟法眼文益禪師相見,是跟真理相見。
我們剛開始在了解真理是帶相觀空,但是真實的契入真理是離言說相。就是說你從這個地方到達彼岸要坐船,這個船不是彼岸,但是船可以引導你到彼岸,到彼岸的時候,你的船要舍掉。當然剛開始沒有船你也不可能到彼岸,這個船本身也不是彼岸,它是一個過渡時期,大家體會體會。
然“真見道”,是根本智,親證真如,不變相故,名為“挾帶”。若“相見道”,是后得智,變相觀空,仍名“變帶”。
說是見道位,見到什么道?見到兩個道,第一個叫真見道,第二個叫相見道。真見道是根本智,親證二空真如理,不變相故,名為挾帶。我們剛開始所見的道見到是圓成實性、見到二空真如,這個時候是不變相,我們解釋一下。
我們一般凡夫的心跟境界接觸是有能所,有見分,有所謂的相分。但是在圣人的無分別智契入二空真如的時候,他沒有相分,只有見分,只有見分沒有相分,他沒有能所。為什么這樣講?佛法說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就是說你修唯識觀他修天臺觀,在資糧位、加行位的時候,天臺跟唯識安立的名言不同,所以他契入真理的方便會有差異。但是當唯識觀跟天臺宗一剎那跟真理相應(yīng)的時候,你心中的真理跟他的真理是完全一樣,因為都不帶相。如果帶相那就有差別了。要是講相分:你心中的相分跟他心的相分不同。